她来自美国的上流社会家庭
拥有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集美貌与智商于一身
却在25岁那年
在恒河,经历了不曾料想的觉醒
从此留下
成为印度瑞诗凯诗的一个传奇
她是印度国际瑜伽节主席
而今天,我们请她来为您分享
在印度旅居20年中
她所学到的最重要的六件事
萨蒂维·芭格瓦蒂博士
Sadhiv Bhagawathi
?印度国际瑜伽节主席 ?斯坦佛大学心理学博士
在美国加州好莱坞长大,1996年离开美国永久居住印度,追随斯瓦米·齐丹南达·萨哈瓦提。芭格瓦蒂博士是印度瑜伽节主席,并曾在联合国、世界宗教议会和许多国际会议和首脑会议发表演讲。她的演讲融合了西方的知识和逻辑的洞察力与东方的灵性和智慧,是东西方文化著名的精神桥梁。她拥有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是11卷《印度教百科全书》的重要主编之一。
引言:
20年前,我在Parmarth Niketan静修院待了一个星期,那是我在印度背包旅行的第二周,时间是1996年9月,那年我25岁。为此,我暂停了我在美国加州一个学年的博士课程。在恒河河畔,我经历了自己不曾预料到的、难以言表的灵性觉醒,那比我以前所知的任何事都要丰盛、深刻和有意义。
我留在瑞诗凯诗,“饮用”来自恒河河水的“甘露”——既是现实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藉由这样的滋养,她征服了我的灵魂,我的内在被唤醒,并与无限广博的圣水合一,得以重塑真正的自我。
在那之后,我遇到了印度最受尊敬的灵性导师之一斯瓦米·齐丹南达·萨哈瓦提(H.H. Pujya Swami Chidanand Saraswatiji),同时也是Parmarth Niketan静修院的主持。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在过去20年中,旅居印度教给我的、最最重要的生命智慧。
1
知识和智慧是截然不同的
学生时代,我是斯坦福大学的尖子生。我的分数——无论是入学考试还是智商测试,都在最高分值的范围。我一度以为自己十分聪明,甚至很有智慧。
尽管我的学习能力突出,但我只不过是将书本知识复制下来,以一种灵活机巧的方式写在试卷上而已。我不知道生命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更不用说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了。我一度将我的个人价值等同于那些分数,只有拔尖的考分才能让我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我一度认为自己就像一段精密的“织锦”,过去的所有经历一针一线织就了现在的我——伤害、喜悦也好,挑战、成就也罢——我就是自己所思、所想、所知的总和,以及我所能做的、我去过的地方、我的挣扎、我的爱恨情结,我生命剧情的点点滴滴……我从未想过其实还有更多,这幅“织锦”不过是个美丽、精密的入口,却同样也是通往真实自我的必经之路。
在印度,我完完全全臣服于导师的带领,沉浸在灵性文化之中。在那里,内在重于形式、核心高于包装,我开始对真正的智慧是什么有了初步的感觉。智慧并不通过履历或是数据体现。它不是通过别人的探索获得,而是对于真理如同食物一般的强烈渴求。
只有真切地活着,我们才能了悟生命——通过充满觉知地活在当下,觉知核心,觉知内在,觉知生命如同海水一般的深度,而非表面看似汹涌的波浪。只有当我们足够沉静和坚定,才能创造相应的空间,让智慧从深深的内在浮现上来。
2
金钱不能买到幸福
现代的成功模型更多受到西方社会影响,有着几大鲜明的标签:财务丰盛,职务等级够高,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好评。
绝大多数人倾其一生,努力向这些社会标签靠拢。
然而,从联合国到社会科学家,从哲学家到神学专家,所有研究数据无不指向同一个结论,那就是:一旦个人的财务水平脱离了穷困,拥有足够的食物、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受教育机会,额外增加的收入或是职务提升对于个人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有限。
所以,崭新的跑车不是解决我们烦恼的答案,名牌衣服、手机或是名酒同样不是。
所有的答案,最为深邃和基础的答案,就是联结。
与我们心中的神联结,由此感知它的存在、崇敬它凯洁获油斯辽,长城知太巨尼耶;与我们自己联结,认知我们最为纯粹的本质;与我们周围的一切联结——不是让你去做酒鬼、乱买东西或是一夜情,而是通过我们的纯粹本质与凯洁获油斯辽,长城知太巨尼耶他人的纯粹本质相连,实现灵魂与灵魂、心与心之间的联结。
当我们在说“Namaste”的时候,感知联结,我内在的神性向你内在的神性深深致敬。在这份联结中,真正丰盛和有意义的生命之树开始生长。
这一有关幸福人生内涵的真相,对于初到印度的我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不过,我很快发现了端倪。我看到瑞诗凯诗当地出身贫穷的孩童眼中闪现的喜悦与光华,那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满足,我此前从未在其他人眼中读到过。
这里有个秘密——我意识到,并且我知道我需要去探索这个秘密。
在Parmarth Niketan静修院,我们每天清晨祈祷时都要唱一首歌,歌词如下:
Jāhi vidhi rākhe Rāma tāhi vidhi rahiye
Mahalo? me? rākhe cāhe jho?pa?ī me? vasa de
Dhanyavāda nirvivāda Rāma Rāma kahiye
Jāhi vidhi rākhe Rāma tāhi vidhi rahiye
Mukha me? ho Rāma-nāma, Rāma-seva hatha me?
(无论神让我们身在何处——皇宫还是棚屋——让我们心怀感恩,感恩神圣的普热萨达摩*以及与神的联结,让我们不断念诵上帝之名,让我们不断从事神圣的工作)
译者注:*普拉萨德(Prasad)是一种祭余(伴随神圣仪式时服用的象征性食物),通常在祈祷仪式后食用,代表一种恩赐和祝福
这也是奎师那神在《薄伽梵歌》中的教导,那段有关幸福和成功人生的箴言写道:“记住我,参加战斗。”或是更加普世一点的版本:“记住我,履行你的职责。”没有一句箴言会告诉你“记住我,便得荣耀”,或是“记住我,你将出任CEO/中彩票”。
其中的奥义非常简单,记住神名,与之联结,歌颂他的荣耀,感恩他的存在,你将收获人生的真义。
3
时间不是衡量人生最重要的标尺
生活在印度,可能会让你感到极其崩溃的一点就是:几乎没有什么是守时的。“我会四点到的。”当无法保证六点前到的时候,印度人会这么说。
对于我们这些崇尚准时、从小就被洗脑控制得了时间就能掌握得了生命的外国人来说,这种抽象、对时间缺乏尊重的态度简直让人心生愤恨。
我们迫使对方做出毫无意义的保证,以缓解自我的焦虑和担忧:“你能承诺你四点到么凯洁获油斯辽,长城知太巨尼耶?”然而,印度人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他东西,远比遵守一个被强迫做出的承诺更有意义和深刻的东西。
和英语不同,北印度语中有52个字母,为丰富多样的语义组合提供了更多可能,远远多于罗曼语系。仅仅“水”一词,就有几十个不同的单词、近义词可以描述,但是每个之间又有细微的不同,用来表现水的状态——流动还是静止,纯净还是不洁。
尽管用以描述“水”、“地球”或是“土地”的单词如此之多,描述昨天和今天的单词只有一个,那就是“Kal”,从拼写到发音完全一致。当我了解到这个语言方面的细节,对于印度人与时间的关系,我感到豁然开朗,感动的泪水沿着我的脸颊顺流而下。
在这个国家,对水和土地的多样描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在他们看来,水是纯净还是不洁、流动还是静止,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需要了解的信息。
然而,到底一个时刻来自过去还是未来,只要不是当下这个时刻,它就不重要。在北印度语中,我们基本只有两个单词描述时间,现在和其他时候。昨天还是明天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当下。
当然,无论是从逻辑上讲还是职业所需,守时非常重要。但是就最重要的事情(并非那种修理工几点会来的事情)——那些构成我们生命的要素而言,印度文化提供了一种可能,让我们得以探索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更有觉知地活在当下,能够恰当而又清晰地说出水和土地的状态,而不是对过去和未来耿耿于怀。
在这种生命哲学中,我们只需关注两种时态——现在和其他时候。
4
通过Ladoo表达爱意
印度人喜欢通过喂你食物表达爱意,这当然不是唯一的方式,但确实是在我们搬到印度之后感受最为明显和普遍的方式之一。
“请到我家吃晚饭吧。”我曾收到无数的诚挚邀请,而邀请我的朋友很多连满足自己家庭的日常所需都负担不起。尽管如此,他们并不只是客套客套,他们是真心邀约。通过食物——各种新鲜的食材,透光的酥油,绵密的砂糖,他们向你表达诚挚的爱意。
但是在搬来印度之前,在我生活了25年之久的美国加州,我们吃得非常简单,因为每个人都在节食,甚至连瘦得像杆一样的人都在节食。我们习惯了这样。在加州,人们似乎掀起了一场“不含XX”的食物运动,从不含脂肪,到不含糖分,再到不含麸质。
尽管如此,向一个正在喂你甜点或是其他任何食物的印度女人说“不了,谢谢”是很不明智的。我甚至怀疑在印度语中是否有“饱了”这个词,即使有,在当地人的宴请中也根本不能作数。只有当女主人认为你已经吃得够多、够饱,你才算饱。
允许自己被滋养,无论是从直观角度还是象征意义而言,对我来说都是一份莫大的礼物。就拿小吃Ladoo来说,无论是静修院的厨师按照说明烹煮而出的,还是从商店买来的成品,它们的味道和我在印度人家里吃到的截然不同。
我也因此信服,来自一个一心想要喂你食物、在为你烹饪时心跳都会随着面粉、糖料上升的印度女人双手递上的Ladoo,对于我们的细胞来说,有着截然不同的营养价值和能量补给。她的爱已经完全融入食物,伴随新陈代谢,进入我们的肠胃和血液。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在印度糖尿病患者数量居高不下,感到孤独的人却很少、很少。
译者注:Ladoo是一种印度传统小吃甜点。
5
不要不惜代价地寻求真相
年少的时候,我信奉真相,无论背后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哪怕再痛,我都要知道真相,因为它是我的信仰,而谎言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有违天理的。
对我来说,真相是至高无上的,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没有任何事是坦诚无法解决和攻克的。我无法想象其他任何不真、不够坦诚的因素怎么可以更加有效地维系一段关系。理所当然所有的真相必须交代,理所当然坦诚值得赞扬。
然而,我发现对于大多数印度人而言,真相是相对的。当我就他们对我撒谎提出质疑时,答案总是那么一致:“因为不想让你难过,我才撒谎的。”他们从来不会想到,相比被遮遮掩掩、令人不悦的真相,我会因为他们的谎言感到更加难过。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发现在很多领域中,我曾经的所思、所想根本没有达到最高的智慧。对于真相的态度就是其一。
在《薄伽梵歌》中,奎师那神提到过“言论的自律”,或者说“言论的戒条”。符合“正确的言论”必须满足三个标准:真实、仁慈、有益。只有真实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从数学角度分析的话,那些我曾经被告知的、已经成为每日日常的善意谎言,比如什么时候可以完工、为什么这件工作还没完成等等,可能不能同时满足上面的三个标准(它不是真实的),但在对方看来,却能满足三分之二的标准:仁慈和有益——至少他们相信是这样的。
毕竟,向我承认一件在我看来昨天就得完成的工作可能一周之内都不可能就绪,会让我抓狂。基于此,如果坦白真相,在他们看来既不仁慈也没益处。
那么,怎样才会比较好呢凯洁获油斯辽,长城知太巨尼耶?于是他们在事实上发挥一些创意,给出一个让我开心的答案:“再有一个小时就好。”其中的问题显而易见,因为这份开心只是一时的。
尽管这些善意的谎言事实上既没让我感到仁慈,也没让我收获益处,我已经不再为此感到受伤了。经过这么多年,我已经领悟到最究竟的真相并不总是最仁慈或是最有益的。
对于我自己和他人的言论,我开始学会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微妙的标准看待:真相里面是否包含仁慈?是否有益?用一位伟大的佛教老师的话来说,它是否有助于内在的平静?如果不能,即使它是真相,也不符合言论的戒律。
6
世界是一家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美国和美国梦都是个人主义的陈辞,来自那些不顾一切、坚持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的男男女女。它也是一种“成为最好”、“成就最多”和“争得第一”的主张,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被欣赏的品质。
近两个半世纪以来,这种人生哲学孕育出了一批非凡的领导人和企业家。然而,在这种文化里,强调的是“我”对“你”,而非“我们”。也就是说,一把梯子的顶端只能容下一个人,“第一”只能有一个。
然而,在自我推动的进程中,这种文化丧失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核心,也是印度生活的基石之一:我们。印度人的家族通常都很庞大,而他们的文化信条远比扩展自己的家族广阔得多。
吠陀经典告诉我们“Vasudhaiva Kutumbakam”,即世界本是一家。
在印度,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家人。通过当地人名字的后缀就能看出——bhai(兄弟)、behen(姐妹)、叔叔、阿姨。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被一个当地小男孩亲切地唤作“阿姨”。作为家中的独子,此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叫过我,然后忽然间,这个小男孩“收养”了我。
在这20年间,数不胜数的人在我名字后加上“ben(妹妹)”、“didi(姐姐)”、“阿姨”,甚至“mataji(妈妈)”的称谓,不是因为我个人如何,仅仅因为在他们自古以来的文化规范中人人都是家人。
这个国家“收养”每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这种“收养”当然也包括消融个体的界限——现实层面和精神层面上都有。
曾有陌生人坐在我的膝上,也有不熟悉的人问我非常个人的问题,还有不计其数的当地女人毫不避讳地将她们的手伸进我的莎丽服里,以调整我的服装造型,或是直接拉我的内衣带,好让它们回到衬衣底下。
作为家人,他们当然有权去问任何事,坐在任何地方,以及调整我的衣服。来到这里的最初一段时间,我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感到被侵犯,或是被“收养”。
我选择后者。
从那之后,我的“家族”就在不断扩展……
我在印度所学到的东西简直可以写成一本书
(事实上,它们确实帮我创作了一本书,不过创作还在进行)。
而这六件事是让我在印度的生活发生改变的根本。
听起来有趣、滑稽,
它们却蕴含着至深的智慧,
值得西方文化借鉴。
翻译 | Doris
编辑 | Luna
意犹未尽吗?
就来第三届中国瑜伽峰会
难得一见其真容的
萨蒂维·芭格瓦蒂博士
将会现身峰会现场
面对面与各位分享她的传奇修习之路
▼咨询请扫我!
▼购票请扫我!
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详情
微信公众号:yogadigest
【推荐阅读】
印度国宝级瑜伽科学家揭秘:瑜伽如何科学管理体重?
印度瑜伽导师告诉你如何甩掉两公分腰围!
科学管理美丽—第三届中国瑜伽峰会强势登场!
情,为什么那么难以放下? | 大师说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